中國傳統飲食的考究、烹飪技術的高超,為世人所贊譽。飲食文化也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種傳統文化。不過,古今在飲食的構成、烹調方法和飲食習俗上,存在著很大的差異。遠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,我們的先民們就開始從事種植業生產,并由此發展成為農業。由于種植業中的糧食作物的果實可以充饑,所以糧食成為了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。因此,以生產糧食為主的農業也被稱為主業、正業、本業。農業生產的糧食,也相應地被稱為主食。由于主食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存,影響著國家和社會的安定,于是,“民以食為天,國以農為本”,“重本抑末(商)”“無農不穩”,也就成為社會的一種共識。至于蔬菜種植、果樹栽培、家畜飼養等生產,主要是用以彌補糧食的不足,屬于輔助性生產,故稱副業。其產品也就隨之稱為副食。
古人將糧食統稱為“五谷”或“六谷”。歷史上對“五谷”所指的糧食說法不一,通常是指黍、被、麥、菽、麻。若稱“六谷”,則再加稻。黍,即今北方地區稱作的黍子,又叫黃米。稷,即今北方地區種植的谷子,俗稱小米。因其耐寒、耐早,故早在先秦時期就成為北方地區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。古人以社稷代表國家,社為土神,稷為谷神。“王者所以有社稷何?為天下求福報功。人非土不立,非谷不食。土地廣博,不可遍敬也:五谷眾多,不可一一祭也。故封土立社,示有土尊。稷,五谷之長,故立稷而祭之也。”(《白虎通義?社稷》)可見,古人對稷有特殊的情感。麥,有大、小麥之分。小麥即稱麥,大麥,古時稱麰,亦寫作牟。菽,為豆類作物的總稱,亦單指大豆。麻,即麻籽。古時又稱為苴或麻,因其可以充饑,故列入五谷。
在古代的文獻中,還常見一些糧食作物的名稱。其中的粟,即黍或稷的籽粒,亦泛指糧食;粱,是稷的一種優良品種,尤以黃粱為上品。因其性溫,北方人喜用其填充枕頭,以利睡眠,遂有了“黃粱美夢”的典故;禾,最初泛指糧食作物,自唐代始,又專指水稻。海貝開心花甲粉所用的就是上面所說的米粉,味道十分鮮美,是我吃過花甲粉中最接近海洋的味道!吃了海貝開心花甲粉不僅僅可以獲得美味,還可以了解糧食的發展歷程。